改革前,干多干少工资差别不大,教师干劲不足;改革后,教师在原有待遇基础上有增量收入,大家争相上讲台讲好课。
改革前,教师体检需要自掏腰包,很多教师舍不得;改革后,全市所有教师每年都有一次免费体检,教师坐公交车免费、去旅游景点免门票、去医院看病有绿色通道。
改革前,学校要想新增编制招聘新教师很难;改革后,学校有了更大的编制空间,可以引进更多新的师资力量。
【资料图】
改革前,市区几所公办学校办学质量不被社会认可,教师上医院都不敢报上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名;改革后,办学质量跃升,教师个个挺直了腰杆。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山西省吕梁市,推动这些变化发生的,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行动。近年来,吕梁着力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激发办学活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当地教育生态也得到重塑。
绩效工资提高两成,教师工资涨起来——
尊师惠师强师落到实处
“这两年不光是大家收入翻倍了,我们方方面面的待遇都有了改善,全县教师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体检,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获得感明显增强。”吕梁市临县高级中学英语教师王秀秀说,新政策出台之前,没有增量绩效这块收入,一学年下来绩效只有2万多元,现在有5万多元。
王秀秀道出了吕梁6万多名教师的切身感受。
自2021年以来,吕梁市、县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全市19所重点建设高中的教职工绩效工资按总量的2.5倍列入财政预算,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增加20%,仅此几项费用累计投入资金就达5亿元。
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事关教师切身利益,对于革除教好教坏一个样、绩效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意义重大。
2021年9月,吕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明确,绩效工资根据对学校、教师业绩考核结果差异化发放,把“多劳多得、优师多得”原则落到实处。
“吕梁提出了建立工作台账、细化任务、精准统计、定期通报情况等举措。”吕梁市教育局局长赵雪宏介绍。临县出台改革传统绩效分配办法,实现按签到打卡、听评课、教学教研、工作业绩等要素综合考核发放;岚县规定各学校要将每学期增量绩效工资按照考核项目分块进行考核分配,考核项目一律以积分制呈现,各考核项目增量绩效工资按参与考核教师在该考核项目的积分占比进行分配。
“以前一些教师需要催着干,现在多劳多得、优师多得,大家争着干、抢着干。”临县临泉镇柏树沟九年制学校校长张杰介绍,教师待遇的提升把教师的积极性更有效地调动起来,不仅日常教学干劲十足,学校课后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也有了有力支撑。
待遇显著提升不仅让一线教师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也吸引更高层次的教育人才回流。
吕梁籍教师赵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来在省会太原的一所学校任教,看到家乡新成立的吕梁市第一中学发出教师招聘公告,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面试合格后直接被录用。
“从省会回到家乡从教,待遇反而提升了,工作氛围还非常好,能感受到领导的重视,同事比拼业务的氛围很浓。前不久,我还参加了市直学校的同课异构集体教研,收获很大。”赵宇说。
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吕梁多措并举增加教师福利,全市13个县市区二甲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通绿色通道、设立教师门诊挂号窗口,城乡公交和旅游景点向教师免费开放,并出台教师免费体检的政策。目前已有12个县市区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帮扶困难教师超1万人。
“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本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来吕梁公办中小学任教,可通过面试直接录用入编,提供人才公寓,并给予20万元生活补助。”赵雪宏介绍,该项举措出台后,2021年仅吕梁一中就吸纳相关院校毕业生35名,一改过去很难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困局。
打通交流渠道,教师活力强起来——
破解教师管理机制难题
一所城区初中不愁生源,师生比也能达标,但就是缺能登台讲课的教师,这是李艳春担任校长后面临的最大困境。
2022年1月,办学4年的吕梁市贺昌中学初中部正式更名为吕梁市第四中学,开始独立办学,李艳春任校长。学校教职工编制140人,55周岁以上的老教师就有67人,这些老教师因身体、家庭等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大多只能从事教辅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吕梁市进一步优化教师招聘和交流程序,修订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明确这些教师不参与学校的评模评优,不计入奖励人员基数,不再推荐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不享受增量绩效分配,其他工资待遇不变。
“这一做法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去年以来,有36名老教师纳入这一管理模式,进而可以有新的编制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今年新的招聘计划已经报到市教育局,新教师到位后,学校的人才梯队将逐步形成。”李艳春说。
这一做法推行以来,全市共有1000多名符合要求的老教师自愿提出了申请,腾出了编制和职称名额。这让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看到了评聘高级职称的机会。38岁的数学教师王磊,无论教学还是奖项都有很多成果,但因职数原因,等了8年才评上中学一级教师。“如果没有这一举措,自己评中学高级职称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腾出来的高级职称名额,让我们有了盼头,心中更有底了。”
利好学校又不损害老教师的权益,腾出了编制又能给年轻教师晋升希望。这一举措的背后,不仅需要市里拿出推进改革的魄力,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测算过,仅此一项改革,市里每年要多投入1000多万元。”吕梁市教育局四级调研员、人事科科长王拖唤说,“往长远看,这些投入是非常值得的,只需要三五年,我们的教师队伍就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新招聘优秀教师的加入,将对我们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关于教师校际流动、县际流动、县市流动的举措也给不少教师带来福音。
以县际流动这一曾经困扰当地不少教师的难题为例,《实施办法》提出,教师为解决个人和家庭实际困难,希望跨县调动的,可向市教育局提出申请。市教育局根据教师个人实际情况和工作表现,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协调流入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接收,流出地不得阻止教师调出。
临县籍兴县乡镇初中教师秦小琳,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她通过申请,调回家乡临县柏树沟九年制学校任教,实现了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如果没有新政策,跨县调动是非常困难的。家庭团聚了,工作的劲头更足了,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教好我的学生。”秦小琳说。
外引内育提升质量,教师动能燃起来——
提升素养助力专业成长
“教育就是服务”,在吕梁市教育局办公大楼上,隔很远就能看见这红红的6个大字。
不仅要把“服务”挂在墙上,更要刻进日常的工作中。赵雪宏的要求很明确:“局长服务校长,校长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
从2022年1月1日起,民办校吕梁高级中学更名为吕梁市凤山高级中学。位于吕梁新区、2021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建普通高中命名为吕梁市第一中学。
一所民办高中的更名和一所公办高中的命名看似平淡,却折射出吕梁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的意图。
吕梁一中占地165亩,总投资6亿多元,设计规模60个班。作为吕梁市委、市政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学校建成投用后,在吕梁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走进吕梁一中校园,配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学楼、温馨整洁的学生宿舍、充满科技气息的智慧餐厅、宽敞现代的运动场馆……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刚到吕梁时校园还是工地,能否如期开学真的讲不好。为确保如期开学,市领导每周来、市教育局长每天来。”吕梁一中校长冯保春说,从教40年,从没有见过像吕梁的领导这样重视教育、像吕梁的家长和学生这样渴望优质的教育。
为了确保吕梁一中如期开学,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市长张广勇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到学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教育局联合市直有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每周召开调度会,建立吕梁市第一中学项目建设进展周报及通报制度,推动学校高标准、快速度建设。
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好的教师团队。为办好吕梁一中,吕梁市教育局与黄冈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开展合作,我们采取的是‘三借’策略。”赵雪宏介绍,“三借”即借梯登高,黄冈市教育局为吕梁一中派来了一流的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同时送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借船出海,双方每年互派30多名教师开展常态化学习交流,其中吕梁一中就有15名黄冈高级教师常驻;借鸡生蛋,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传帮带作用,培育一批吕梁名校长、名教师,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明年6月吕梁一中将迎来第一届新生的高考,坚信吕梁一中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仅顾全全市大盘子,具体到学校的教师,赵雪宏也是倾力服务。有名吕梁籍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后,在河南郑州一所中学任教化学学科,听说她有回乡的想法后,赵雪宏趁着这名教师回乡的空隙,专程开车到她家乡,求贤若渴地介绍起吕梁一中的规划,最终这名教师被打动,如今,已经成为吕梁一中化学学科的领军人物。
教研工作与教师专业成长关系密切,也是一所好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任建宝介绍,曾有一段时期,各学校对教研工作不够重视,质量不高。在市委孙书记的大力支持下,市教育局教研室新增19个编制,加强了教研员队伍建设,全市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去年以来,各学段学科大教研活动共举办87场,全系统关注教研、重视教研的氛围日益浓厚。我们还打造了《吕梁山教育》刊物,集中展示全市教师的优秀教学教研成果,真正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养的重要引擎。”任建宝说。
教研工作的全面加强,让原来的薄弱校吕梁五中也迎来了全新转机。在诸多“外脑”的帮助下,办学理念有效更新、教学模式大幅改革、校园文化本质提升,群众口中曾经的薄弱学校逐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称赞。
在吕梁,公办学校重新成为教育主阵地,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到外地读书的学生开始“回流”。
“办好了教育,更大的社会效益随之显现,如今,吕梁教育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金名片。”赵雪宏说。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8日第1版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建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